七部门联合发文:2028年前培育50个服务型制造领军品牌,构建"技术+标准+生态"融合发展新格局
政策背景与目标升级
据10月11日工信部官网消息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(2025—2028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明确以"制造服务深度融合"为核心,提出到2028年实现三大标志性成果:打造5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型制造领军品牌、制定20项关键领域标准、建设100个区域级创新发展高地,推动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"新引擎"。
服务型制造的战略价值
作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典型形态,服务型制造通过将研发设计、供应链管理、个性化定制、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服务环节嵌入制造业全链条,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企业竞争力。当前,我国服务型制造已形成"总集成总承包""个性化定制""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"等特色模式,在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标杆案例。但《方案》同时指出,行业仍面临关键共性技术(如工业软件、智能服务算法)供给不足、标准化体系滞后于模式创新、复合型人才短缺等结构性矛盾,亟需系统性突破。
七大任务构建发展蓝图
《方案》部署七大核心任务,形成"技术创新-模式推广-生态完善"的闭环:
1.强化技术底座:聚焦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,攻关服务型制造共性技术,推动AI大模型在需求预测、故障诊断等场景的应用;
2.培育服务新业态:重点支持工业设计、供应链金融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发展,培育一批"专精特新"服务型制造供应商;
3.分类推广模式: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特点,推广"产品+服务包""平台化服务解决方案"等差异化模式;
4.标准引领发展:加快制定服务型制造评价指标、数据安全、跨境服务对接等20项关键标准;
5.激活市场主体:通过税收优惠、政府采购倾斜等措施,支持龙头企业向"制造+服务"综合方案提供商转型;
6.打造区域高地:在京津冀、长三角等区域建设100个服务型制造集聚区,形成"创新策源-应用示范-产业辐射"链条;
7.夯实数字基础:加速5G、边缘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,推动算力资源与制造业场景深度融合。
保障措施强化落地效能
为确保目标实现,《方案》从三方面提出保障:
*制度创新:探索建立服务型制造专项统计体系,将服务收入占比纳入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;
*人才支撑:依托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"制造服务复合型"专业课程,开展国际认证工程师培训计划;
*开放合作:深化与德国"工业4.0"、日本"社会5.0"等国际先进模式对接,支持企业参与全球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。
专家解读
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表示,此次《方案》首次明确领军品牌培育数量,凸显国家推动"中国制造"向"中国服务+中国智造"转型的战略决心。通过技术攻坚与生态协同双轮驱动,预计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将带动制造业增加值率提升3-5个百分点,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关键支撑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fuwu.org.cn/xinwen/hangye/9158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全国服务行业资质公示平台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本站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分享信息的目的,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