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南山的"数字文化体验馆"里,青少年通过VR设备"穿越"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;在上海静安区的"长者文化驿站",银发族戴着智能助听设备参与戏曲鉴赏课程;在东莞的"农民工文化之家",外来务工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醒狮鼓乐——这些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景,正是"创新即服务"理念结出的硕果。当公益性文化单位将创新从"附加题"变为"必答题",公共文化服务便不再是千篇一律的"标准套餐",而成为因需而变、因人而异的"个性服务",通过内容、形式、手段的全方位革新,让文化阳光精准洒向每个角落,特别是照亮未成年人、老年人、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。
一、理念革新:从"传统供给"到"创新驱动"的认知突围
长期以来,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陷入"路径依赖":活动形式局限于讲座、展览等传统项目,服务对象集中于"有闲有钱"的群体,设施设计遵循"一刀切"标准。某地文化馆的问卷调查显示,60岁以上老年人认为"活动节奏太快",12岁以下儿童反馈"展览看不懂",农民工群体则表示"场馆开放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"。这些痛点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:当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时,再充足的资源也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文化获得感。而"创新即服务"理念的本质,正是打破惯性思维,以"用户思维"替代"管理者思维",通过持续创新让服务从"有没有"转向"好不好""精不精""准不准"。
创新的价值在于激活服务的"乘数效应"。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将传统评弹与流行音乐结合,创作"评弹说唱新时代"系列作品,不仅吸引老年戏迷回归,更让年轻听众占比从15%提升至45%;广东省东莞市针对农民工群体推出"工地文化车",载着音响、图书、电影设备开进施工场地,累计开展流动服务2000余场,覆盖务工人员超50万人次;浙江省杭州市为视障儿童设计的"触摸式绘本馆",通过3D打印立体图案与盲文结合,让"看不见"的孩子也能"读"懂故事。这些案例证明:创新不是标新立异,而是通过精准对接需求、优化服务体验,让文化服务产生"1+1>2"的效果。
二、实践创新:多维突破构建分层分类服务体系
(一)内容创新:从"普适供给"到"分众定制"
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,公益性文化单位需要打造"按需配方"的内容体系。面向未成年人,成都市青少年宫开发"非遗+科技"研学课程,将蜀绣针法与编程结合,让孩子们通过设计数字图案体验传统工艺;面向老年人,北京市朝阳区开设"银龄数字生活课堂",从微信视频通话教起,逐步延伸到手机摄影、防诈骗知识,累计培训老年学员3万余人次;面向农民工,深圳市推出"打工文学创作营",鼓励外来务工者书写自己的故事,优秀作品被汇编成《城市里的乡愁》出版。这些内容创新不是简单的题材替换,而是基于群体特征的文化解码——未成年人需要"玩中学"的趣味性,老年人需要"易上手"的适老性,农民工需要"有共鸣"的真实感。
(二)形式创新:从"单向输出"到"互动参与"
形式的革新关键在于增强服务的体验性与趣味性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打造的"市民文化节",突破传统展会模式,采用"主会场+社区分会场+线上云平台"的立体架构,设置"街头艺术表演""家庭才艺擂台"等互动环节,去年吸引市民参与超200万人次;湖南省图书馆的"故事妈妈"项目,培训家长成为儿童阅读推广志愿者,通过亲子共读会的形式,让阅读从"孩子的事"变成"全家的事";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的"非遗活化工坊",邀请剪纸、陶艺等传承人带着材料走进学校,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。这些形式创新让文化服务从"台上的表演"变为"台下的互动",从"观看的展览"变为"参与的创作"。
(三)手段创新:从"线下单一"到"数字融合"
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服务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。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出"云上展厅""数字展演"等栏目,将线下优质资源转化为可随时访问的线上服务,去年访问量突破8亿人次;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"粤读通"小程序,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"一码通借通还",解决了异地借书还书的难题;浙江省温州市为农村文化礼堂配备"数字文化一体机",集成戏曲点播、农业技术培训、电子图书借阅等功能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"文化大餐"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针对特殊群体的数字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正在加速推进——江苏省的"老年版文化云"界面放大字体、简化操作,上海市的"无障碍数字图书馆"提供语音导航和盲文电子书,这些细节设计让技术更有温度。
三、价值升华:以持续创新厚植文化服务民生根基
"创新即服务"最根本的意义,在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"保基本"向"高品质"跨越。在成都,针对留守儿童推出的"乡村儿童文化加油站",通过定期配送图书、组织志愿者陪伴阅读,让"空心村"的孩子也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;在重庆,为听障人士设计的"手语文化剧场",通过专业手语翻译同步演绎剧目,使无声世界的观众也能感受艺术之美;在内蒙古,牧区的"流动文化车"配备蒙古包形状的移动图书角,跟着牧民转场提供服务,确保"马背上的民族"不离群索居也能享受文化滋养。这些创新实践证明:当服务精准对接需求,即使是偏远地区、特殊群体,也能获得有尊严、有品质的文化体验。
长效创新需要制度保障与生态支撑。文化和旅游部将"服务创新"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考核指标,推动各地建立"创新案例库"与"经验推广平台";许多城市设立"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基金",对优秀项目给予资金扶持;上海市推出的"文化创新合伙人"计划,邀请企业、高校、社会组织参与服务设计,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格局。这些机制为创新提供了土壤——政策引导方向,资金支持探索,合作汇聚智慧。
站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,"创新即服务"理念的深化实践,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。当公益性文化单位以"创新者"的姿态拥抱变化,让内容更贴合需求、形式更激发兴趣、手段更便捷高效,就能真正实现"服务跟着人走、资源围着需求转"。正如文化学者范迪安所言:"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,在于永不停息的创新。"当每个未成年人都能在文化体验中找到成长的快乐,每个老年人都能在适老服务中享受晚年的充实,每个农民工都能在文化参与中感受城市的温度,我们就在新时代书写出更有温度、更有质感的公共文化答卷——这里有创新的活力,更有服务的初心;有多元的供给,更有精准的关怀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fuwu.org.cn/zhishi/guanli/9112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全国服务行业资质公示平台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本站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分享信息的目的,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