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浙江杭州某区文化馆,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,读者自助借还书井然有序;在四川成都的社区文化站,"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器"挂在显眼位置,群众可以即时反馈意见;在北京某图书馆,工作人员佩戴"服务之星"徽章,主动为老年读者提供一对一引导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化场景,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治理变革:当公益性文化单位将"管理即服务"理念融入运行肌理,传统的管理制度便从"约束工具"转化为"服务引擎",通过标准化建设、机制创新与环境优化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"粗放供给"迈向"精准惠民"。这一理念的实践,本质上是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,是实现"免费开放"向"优质开放"跨越的关键路径。
一、理念革新:从"管控导向"到"服务本位"的认知转型
长期以来,部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管理存在"重规范轻体验""重秩序轻效能"的倾向:有的场馆制定严格但脱离实际的规章制度,导致读者借阅流程繁琐;有的活动组织沿用行政化指令模式,忽视群众实际需求;有的服务标准模糊不清,造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。而"管理即服务"理念的核心,是将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于"提升服务品质、满足群众需求"——制定标准的目的是让服务更规范,而非增加群众负担;建立机制的目的是让运行更高效,而非强化管控层级;优化环境的目的是让体验更舒适,而非追求形式美观。
这一理念要求管理从"约束性规则"转向"赋能性体系"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推行的"服务管理负面清单",明确列出"禁止对读者态度冷漠""不得无故关闭服务区域"等12条红线,同时配套"服务响应时效承诺"(如咨询类问题5分钟内答复、设备故障30分钟内处理),既划清底线又赋予服务灵活性;广东省文化馆建立的"管理-服务联动机制",要求管理层每周至少半天参与一线服务,通过角色互换发现流程堵点,据此优化了活动预约、场地使用等8项管理制度。这些实践证明:当管理规则从"我要你怎么做"变为"我怎样帮你做得更好",就能实现从"被动管"到"主动服"的转变。
二、实践创新:管理机制服务化的多维探索
(一)服务标准:从模糊要求到精准指引
制定科学的服务标准是"管理即服务"的基础工程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,多地探索建立"三级服务标准体系":国家级标准明确免费开放的基本要求(如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、文献外借免费等);省级标准细化服务规范(如读者咨询响应不超过3分钟、活动预告提前7天发布等);县级标准结合本地实际补充特色服务(如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双语服务、乡村文化站增加农技培训时段)。江苏省张家港市制定的《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标准》,甚至对图书馆阅览桌椅的高度(75cm±2cm,符合人体工学)、文化馆舞蹈教室的镜面角度(与地面呈85度,便于学员观察动作)等细节作出规定,这种"毫米级"的标准设计,让服务品质有了可量化的抓手。
(二)运行机制:从行政主导到需求响应
建立适应免费开放需求的新机制,关键在于打破"自上而下"的单向管理模式。浙江省推行的"文化服务需求征集-项目设计-效果评估"闭环机制,通过线上问卷(覆盖90%以上常住人口)、线下座谈(每季度深入社区/村屯)、大数据分析(挖掘借阅/活动参与高频需求)收集群众意见,据此动态调整服务项目——去年全省根据需求新增"银发数字课堂""少儿编程启蒙"等服务23类,调整优化活动时间安排17项。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实施的"馆长接待日+服务体验官"制度,每月邀请普通群众担任"一日馆长"参与管理决策,去年收集并落实"延长晚间开放时段""增设母婴室"等建议42条,这种"用户参与式管理"使服务满意度同比提升28%。
(三)环境营造:从物理空间到人文关怀
良好的服务环境既包括硬件设施的便利性,更包含人文氛围的温暖度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造无障碍通道时,不仅设置坡道与扶手,还在等候区配备轮椅充电接口和盲文导览图;上海市徐汇区文化馆在排练厅安装"静音地板"减少噪音干扰,同时设置"文化留言墙"供群众自由表达需求;成都市金牛区图书馆为带娃家长设立"亲子阅读休息区",提供免费奶粉和尿布更换台。这些细节设计印证了管理学家彼得·德鲁克的观点:"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。"当管理聚焦于提升群众的舒适感、尊重感与参与感,文化空间便从"功能场所"升华为"精神家园"。
三、价值升华:以管理效能提升夯实文化服务民生根基
"管理即服务"最直接的成效,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显著改善与效能的大幅提升。文化和旅游部202X年调查显示,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公共文化场馆,读者/观众满意度平均达89.7%(较未达标场馆高21个百分点),服务投诉率下降43%;江苏省对13个设区市的评估表明,建立需求响应机制的地区,文化活动参与率(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)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%-20%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管理机制创新释放的民生红利——更规范的流程减少了群众办事的"折腾感",更高效的运行缩短了服务供给的"时差",更人性化的环境增强了文化参与的"幸福感"。
长效推进"管理即服务",需要制度保障与能力支撑双轮驱动。一方面,通过立法固化管理规范(如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明确"免费开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"),将服务标准、运行机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;另一方面,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培训——山东省开展的"文化管理干部服务效能提升班",重点教授"需求调研方法""服务沟通技巧""应急处理策略"等实务课程,参训人员回岗后推动解决服务难题1200余个。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"标准引领-机制创新-能力保障"的良性循环。
站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,"管理即服务"理念的深化实践,本质上是治理思维从"管理控制"向"服务赋能"的根本转变。当公益性文化单位以"服务者"而非"管理者"的姿态重构运行逻辑,让每项管理制度都成为提升体验的"助推器",让每个运行机制都成为响应需求的"传感器",让每个服务环境都成为滋养心灵的"温暖场",我们就能真正实现免费开放从"量的保障"到"质的飞跃"。正如文化学者李国新所言:"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,最终体现在管理的专业化与服务的人性化融合上。"当管理真正成为服务的同义词,文化场馆就能成为群众"想来、爱来、常来"的精神港湾——这里有规范有序的运行,更有贴心温暖的服务;有高效便捷的体验,更有共建共享的活力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fuwu.org.cn/zhishi/guanli/9113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全国服务行业资质公示平台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本站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分享信息的目的,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。